2023年同志無血緣收養懶人包

2023/10/24   9906   收養

同志收養,是有故事的大人遇見有故事的小孩。台灣每年有將近六百位等家的孩子,只有約兩百位能順利完成裁定。同志和收養兒少同樣作為少數群體,走過自我認同的歷程,究竟有故事的大人如何遇見有故事的小孩?一起展開收養的旅程吧!


第一站,先了解收養的基本概念!
2012年實行的「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」,規範所有未成年無血緣的收出養案件,都必須透過主管機關許可的收出養媒合服務機構辦理,不能私下出養或收養。

原因是基於兒童權利角度,兒童有權利接受原生家庭照顧,不與家庭分離,國家也有責任提供家庭所需的資源和支持,例如經濟補貼、就業輔導、親職教育、暫時安置等等。當窮盡一切資源,原生家庭仍無法妥善照顧孩子,唯有將孩子出養,才得以提供孩子成長必須的環境和照顧時,是為「出養必要性」。

當確認符合「出養必要性」,才有下一步「收養適切性」,進入收養人條件的評估。 換言之,收出養是國家為照顧兒童的方式,是在幫孩子找合適的家,而不是幫大人挑選想要的孩子。

查詢:
距離我最近的合法收養機構聯繫方式



1.提出申請:向合法收出養機構提出申請,申請方式可透過電話方式,或報名參加機構不定期舉辦的收養說明會。
2.
評估家訪:初步說明收養流程,了解收養人對於收養的想法後,收養機構社工會進一步了解收養人與其家庭。
3.
團體課程:收養機構透過開辦不同主題的課程,讓收養人對於未來的收養生活更具信心及知能準備。
4.
收養資格審查:收養申請人需要通過第三方專家出席的「收養資格審查會」後,才會正式成為合格收養人。
5.
媒親配對:社工根據收出養雙方期待協助進行收養人與收養兒少媒合,若收養人對收養兒少有較多的期待例如特定性別、年齡、原生家庭健康及背景狀況等,媒親相對較困難時,收養流程相對會需要更長時間。
6.
共同生活:又稱做觀察評估期或是試養期,是收養人第一次與孩子實際一起生活,社工會定期家訪提供適應與教養協助。
7.
法院親權裁定:待觀察評估期結束,收養機構會將相關報告文件送交至法院,法院會依據「出養必要性」和「收養適切性」裁定,待裁定通過,至戶政事務所完成登記後,收養流程即完成。

但,收養家長都會同意,親權裁定後,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!





已婚同志、單身同志、有伴侶未婚同志均可收養!
相較於性傾向,機構更重視收養人是否能配合收養流程,與社工建立信任關係。評估標準中,家庭關係、經濟收入、身心狀況是否穩定、有無固定住所、正當職業,有能力足以供養育兒童而無匱乏才是成為收養人的重要考量,通過上述嚴謹評估的同志自然也在收養人行列中。



為什麼認同同志身分,對收養小孩是重要的? 

研究指出,當同志家長可以開放與孩子討論同志身份時,孩子也可以正向地看待自己的家庭結構,並獲得支持感。 當同志家長知道如何因應歧視,就可以教小孩如何回應。更重要的是,因為家庭的態度是可以開放討論同志議題的,孩子遇到歧視,可以安心在家說出自己遇到的困難,不需要獨自面對,可以得到家長的幫助及支持。
同樣作為少數,同志收養人的認同故事,有助於陪伴孩子未來面對身世探索跟身份認同。
延伸閱讀:如何向孩子出櫃


當原生家庭未來可能會接觸孩子,或幫忙照顧孩子,收養孩子的決定獲得原生家庭支持與接納是很重要的。有伴侶卻未結婚的朋友,如果伴侶也是孩子未來的重要照顧者,基於兒童最佳利益,收養媒合機構往往會邀請伴侶接受評估及參加課程。

在收養申請歷程中,收養人、收養機構、出養方三方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,為孩子準備一個合適且長久的家,過程中三方彼此坦誠需求、充分溝通想法是很重要的,才能夠減少收養過程中的阻礙。
收養申請過程中,收養人須接受收養機構及法院端評估,部分收養人在被評估的過程中,感受到許多壓力,以及困惑自己的同志身份是否成為了收養的阻礙、是否被歧視?我們鼓勵收養人將心中的困惑及擔憂,與收養機構充分溝通,以建立互信的關係,或透過同家會
諮詢服務,來陪伴您一同度過這段歷程。


各家機構費用不同,繳交的費用主要是用來支付專業人事與行政管理費,孩子的安置、醫療、生活費等。


身世告知是一份美好的禮物,因為好奇是人的天性,孩子會好奇自己的長相從何而來,也會記得曾經照顧自己的寄養家庭,更想知道自己所身處的家庭似乎和其他家庭有點不一樣....,告知方式和內容程度可視孩子的理解程度而定。從小開始主動告知有助於建立親子信任關係以及降低日後衝擊,收養人對於身世告知越自在,孩子越能從正向角度理解自己的故事。
查詢:
身世告知資源




看完這份懶人包,你可以:
1.轉貼給更多人知道,讓世界更了解收養。
2.開始我的收養旅程,查詢:距離我最近的合法收養機構聯繫方式
3.捐款支持同家會推動同志收養

更多資源:
收聽其他收養家庭的成家故事
與同家會工作人員一對一聊聊
如何向孩子出櫃
兒童及少年收養資訊中心

其他相關部落格

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

共同書寫台灣同志家庭文化、推廣同志家庭社會能見度,促進各地區同志家庭交流,創造互助資源網絡。

捐款支持 or 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