兩個爸爸與他們的女兒
除了有家人支持,「同梯的」同志爸爸們一路相互扶持,分享資訊也作彼此的支持,是他們代孕過程中重要的力量來源。
—兩個爸爸與他們的女兒
一間台中海線民宅座落在安靜的巷子裡,屋內客廳放著兒童專用小躺椅,牆上小熊維尼掛鐘外,還貼著許多幅家庭合照,照片中兩位爸爸與女兒笑容靦腆。這是同志家庭Billy、亮亮和女兒LALA的家。
從網友到第一次約會
任職於傳產的Billy是台中人,和來自苗栗從事服務業亮亮,至今交往15年。相差8歲的兩人,當初結識於UT網路聊天室,Billy笑稱自己就是單純的大學生,被已經進入社會的亮亮拐了,當年網友見面第一天的行程,至今兩人都依然印象深刻—「老虎城看電影!」,同時感嘆這共同嗜好在LALA誕生後只成追憶。
出櫃後,爸媽的反應
五專時期確認自己性傾向的Billy,一直未向家裡出櫃,直到步入適婚年齡的他受不了不斷被安排相親,終於決定向爸媽出櫃。一次相親餐敘結束,回到家,Billy面對坐在客廳的爸媽,未語淚先流,許久終於說出「我是男同志,已經有交往多年的對象…。」敏銳的媽媽立刻就猜中這位對象就是亮亮,更令Billy意想不到的是,出櫃後沒多久,爸爸提出了生小孩的建議。
交往多年的Billy和亮亮,在這之前從未想過生養小孩,本來預期出櫃後會被家裡斷絕關係,兩人還做了許多沙盤推演,沒想到劇情大轉彎,討論起要不要生養小孩。在伴侶亮亮的支持下,Billy開始了一趟又一趟赴中國的曲折求子旅程。
曲折求子旅程
和多數想要小孩的男同志一樣,美國雖是目前唯一提供同志合法且商業代孕制度完善的國家,但並不是Billy和亮亮的優先選擇。初期透過協議,Billy和一名中國女子計畫以滴精方式生育,屢屢失敗加上津貼費用支出如無底洞,信任關係薄弱的生子合作在半年後即宣告結束。
直到兩人偶然間看到一位海外代孕的同志爸爸在網路上的文章分享,主動聯繫後,才開啟美國代孕旅程。赴美代孕過程也是多番曲折,歷經多次取卵不順利、植入失敗、代孕者孕期間出車禍和感情關係變化,提心吊膽兩年後,女兒LALA終於在父親節前夕平安誕生。回想這一路,Billy和亮亮表示除了有家人支持,「同梯的」同志爸爸們一路相互扶持,分享資訊也作彼此的支持,是他們代孕過程中重要的力量來源。
家族不同聲音
相較於Billy的家人在初期即知曉生育計畫,亮亮的家族則有另一番行事風格。保守小鎮的出身背景,鮮明的反同立場,家人甚至質疑他為何養「朋友的小孩」,這些都無阻這位爸爸對小孩的愛與照顧。最終他為了女兒,坦然地向家族宣告自己與Billy的婚姻大事,並於2020年完成同志配偶收養流程,成為LALA「合法的」父親。亮亮回憶「說出來之後,反彈沒有預期那麼大,現在環境的確有比較好了」,至於家族難解的關係習題則只能交給時間。
一家三口的日常
如今LALA已屆4歲,日常起居的家事、哄睡、綁頭髮都難不倒這兩位爸爸,當聽到旁人評論「養女兒好,比較文靜好帶」,Billy和亮亮忍不住要吐槽,LALA在家中可是「非常活潑」。旁人也關注LALA混血兒臉孔,兩位爸爸帶著小孩外出時,路人總愛問「媽媽是誰?」自小LALA就知道生下自己的是遠在美國的「Amber阿姨」,自己身邊的是「爸爸」和「爸比」,她還精明地知道誰比較嚴格、誰更適合撒嬌。
作為當地幼稚園第一組入學的同志家庭,Billy和亮亮慎重其事,入學前還先進行了面試,主動告知他們的同志家庭身份,也獲得幼稚園友善回應。如今每當接送時段的廣播聲響起,「LALA的爸爸和爸比來接囉!」成為幼稚園裡再自然也不過的事了。
--
在同志配偶收養過程中,社工探詢和家庭訪視,對重視隱私的同志家庭是一大考驗。已經是一家人了,
為何還得經歷被「訪談」?
如果你是準備中的同志家庭:
如果你是社工或是法院專業人員:
同家會定期與社福機構舉辦聯繫會議,同婚後也蒐集同志家庭的收養經驗,若您希望了解同志家庭的擔憂與顧慮,我們很樂意提供相關諮詢與協助,歡迎與我們聯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