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有「外國小孩」—同志家庭的建議策略

2025/02/18   541   同志家長的經驗談

觀-6.png


同志家庭的樣貌多元,透過海外人工生殖所生的子女,因為精卵捐贈者來自不同種族,擁有淡髮色、深輪廓等「外國人」的樣貌;也有跨國同志家庭,孩子確實傳承了來自雙親的跨文化背景和血緣。但不論是哪一種情境,在成長過程中,同志家庭孩子突出的外貌經常引來關注,包含:


  • 經常被詢問「你是外國人嗎?」「爸爸/媽媽是外國人嗎?」「混哪裡的?」「來過暑假嗎?什麼時候要回國?」

  • 吸引路人主動攀談或以英語問候

  • 被稱讚外貌「睫毛好長」、「眼睛好美」、「皮膚好白」等


混血兒身份的衍伸挑戰

  • 隨時面臨出櫃情境及身世交代

    • 當台灣臉孔的家長帶著混血外貌的孩子出現在公共場合,經常會引來關注和攀談,該如何回應,回應內容到何種程度,考驗著同志家長是否預備好向路人「快速」出櫃。

  • 外貌引發過度關注與聯想

    • 個性內向的孩子對於關注可能會不知所措。長期沈浸在外貌頌揚之中,也可能讓孩子過度重視外貌和產生心理壓力,進入青春期後,外貌可能成為同儕話題。當外界預期「長得像外國人=英語一定很好」時,也會因為預期與實際落差,造成孩子的壓力。

  • 對自我認同產生困惑

    • 長期被指稱為外國人,孩子究竟是外國人還是台灣人呢?,與家長外貌的差異,也會讓孩子感覺困惑「為什麼我和其他家人長得不太一樣?」,需要家長給予足夠支持與歸屬感。


給同志家長的建議策略

  • 及早身世告知,建立自我認同

    • 從小就讓孩子理解自己的身世由來,無論是透過人工生殖、收養或是跨國家庭,了解家長同志身份與文化,也理解精卵捐贈者與自己生命的故事,從小循序漸進討論,有助於陪伴孩子理解自己到底是誰,建立穩固的認同。

  • 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,強調內在價值

    • 在一個讚揚特定膚色和外貌的環境中,孩子擁有外貌優勢固然是好事。然而引導孩子不過度在意外貌,透過培養孩子的興趣特長、欣賞他們的品格與努力,建立健康的自我價值觀,是家長的重要課題。

  • 家長以身作則

    • 家長以身作則尊重和欣賞不同膚色和外貌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,避免使用任何帶有歧視或偏見的言論。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媒體上的形象,不要被單一的審美標準所影響。

    • 孩子年紀小的時候,家長親身示範如何自信應對輿論,讓小孩知道同志家庭不是秘密,不需刻意隱藏,並持續練習與他人的互動界線!

  • 引導孩子應對輿論

    • 與孩子保持開放的溝通,鼓勵他們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。花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,了解他們在學校和社交生活中遇到的困難。

    • 主動和他們討論可能會遇到的情況,例如同學可能會好奇他們的混血身份,或者會對他們的外貌有疑問,教導孩子如何自信地回答關於自己身份的問題。

    • 如果孩子在學校遇到歧視或霸凌言論,家長應及時與學校溝通,幫助孩子分析歧視言論背後的錯誤觀念,讓他們明白這些言論是沒有道理的,並給予孩子支持和鼓勵。

  • 尋求社會支持

    • 尋找與自己有相同經歷的同志家庭或社群,互相支持和鼓勵。參與同家會活動,讓孩子自然接觸到其他同志家庭。







其他相關部落格

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

共同書寫台灣同志家庭文化、推廣同志家庭社會能見度,促進各地區同志家庭交流,創造互助資源網絡。

捐款支持 or 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