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要當「外國小孩」—同志家庭的應對原則

2025/02/18   284   同志家長的經驗談

3.png

當孩子於「外國人或混血兒」評論產生情緒時,可能是針對他人的言論產生包含沈默靜止、悲傷發怒或甚至情緒低落的反應,或是對於自己的外貌或身份有特定評價(包含「我覺得自己長得不一樣」、「我不喜歡我的頭髮」等),家長該如何協助孩子應對?

  • 理解孩子的感受

    • 理解孩子聽到特定話語或對自我身體的感受。他們可能會感到困惑、不解、甚至受傷。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,了解他們的情緒。即便家長或主流價值觀認為「外國人或混血兒等同帥美」也不意味著孩子一定有同樣的感受。花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,讓他們表達自己的感受。


  • 解釋關於外國人與混血的事實

    • 向孩子解釋什麼是「外國人」以及這個詞語的含義。可以用簡單易懂的語言,例如「外國人是指來自不同國家的人」,也向孩子解釋為何他們指稱自己是外國人,或是定特長相樣貌的來源,例如:「因為你的眼睛長得很像捐贈者,透過捐贈者和醫生的幫忙,才能生下了你。」


  • 引導換位思考與自我認同

    • 引導孩子思考,為什麼有些人會稱他們為外國人?是因為外貌、語言還是其他原因? 與孩子討論,他們認為自己是哪裡人?他們對自己的身份有什麼看法?


  • 建立來自內在的自信

    • 肯定孩子的價值,讓他們明白自己的價值不在於外貌或國籍,而在於他們的品格、才能和努力,鼓勵他們發展興趣與長才,建立自信。


  • 尋求專業資源協助

    • 如果孩子的長期處於情緒低落,或導致親子關係緊張,可透過諮商和遊戲治療等方式及早幫助孩子獲得協助。


  • 日常應對策略

    • 由家長在日常中示範,教導孩子如何回應那些稱他們為外國人的人,例如「我是台灣人,我也會說中文」「我爸爸是台灣人,我也是台灣人」「我有兩個媽媽,她們去國外做試管生下我,所以我有外國人的基因」

    • 保持親子溝通,鼓勵如果遇到歧視或不友善的言論,可以向老師、家長或信任的人尋求幫助。

    • 利用繪本、故事、同志家庭聚會等資源,向孩子介紹不同家庭背景的人,讓他們從小培養多元意識。





其他相關部落格

台灣同志家庭權益促進會

共同書寫台灣同志家庭文化、推廣同志家庭社會能見度,促進各地區同志家庭交流,創造互助資源網絡。

捐款支持 or 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