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有「外國小孩」—同志家庭的實戰經驗
情境一:孩子在路上被稱為外國人
路人:是外國人嗎?
家長:他是台灣人,我們是他的媽媽/爸爸
路人:他的爸爸/媽媽是外國人嗎?
家長:他的兩個媽媽/爸爸都是台灣人喔,你覺得他是哪裡人?
路人:可是他長得很像外國人耶
家長:他是我們去國外做人工生殖生的小孩,所以會是混血兒
路人:喔!
情境二:孩子對自己的外貌感到困惑
孩子:為什麼我的頭髮和別人的不一樣?他們都說我長得像外國人。
家長:你的頭髮很漂亮呀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頭髮不一樣是很正常的
孩子: 可是我覺得我長得跟別人不一樣,也跟你不一樣,我不想當外國人
家長:因為你在台灣,想跟大家一樣當台灣人,是嗎?
孩子:我不想跟大家不一樣
家長:你的兩個爸爸都是台灣人,你也是台灣人。有很多人住在這塊土地上,只要喜歡、認識台灣,各種長相的人都可以當台灣人。
孩子:對!我要跟爸爸爸比一樣
家長:你的頭髮很特別,它來自你的捐贈者,有捐贈者的幫忙,我們才能生下你,你想要聽我講你怎麼生下來的故事嗎?
孩子:想!
什麼時候是家長和孩子開啟對話的好時機?
1歲以內:
孩子年紀小的時候,雖無法用語言表達,但隨時在觀察這個世界對自己的關注與反應。家長可以透過與他人的對話,讓孩子從旁觀察自己的語氣與反應,是反覆練習身世告知的好機會!
1歲至3歲:
孩子年紀稍長,已經能口語重複過去從大人身邊聽聞的話語,這個階段反應著過去大人是否以自然和坦承的態度談論孩子的身世,現在開始也還不算太晚!
3歲以上:
同儕互動增加,類似的對話會發生在孩子們的遊戲之間,路人的說話對象也會從大人直接轉移到小孩身上,例如對著小孩問「你是哪裡人啊?」「你會說中文嗎?你會說英文嗎?」考驗著大人是否已經為孩子準備好足夠的應對策略。如果還沒和孩子聊過身世,要加緊腳步了!
青春期:
如果過去沒有明白地與孩子談論過身世話題,可能會在生活中感受到孩子的抗拒與迴避,這時不妨先思考一下:我和孩子的關係現在如何?孩子快樂嗎?優先處理親子關係,待關係和緩時,再以尊重和對等的方式,開啟身世討論。
一些同志家長的社會輿論應對策略
關於「是不是外國人?」同志家長這麼回答......
「他有外國人的基因,不過他是台灣人。」
「我們是同志家庭,兩個媽媽,小孩是去國外做試管嬰兒,所以他會有外國人的基因。」
「他也是台灣人喔!」(跨國同志家庭適用)
「我太太是美國人,小孩也是台灣人喔」(跨國同志家庭適用)
關於「孩子爸爸是哪裡人?」同志家長這麼回答......
「我太太是台灣人。」
「我們是兩個媽媽的家庭喔」
「我去國外做試管」
「我們是兩個媽媽,捐精者是美國人」
關於「孩子媽媽是哪裡人?」同志家長這麼回答......
「我先生是台灣人。」
「我們是兩個爸爸的家庭喔」
「我去國外做代孕」
「我們是兩個爸爸,捐卵者是美國人」
一些同志家庭孩子的社會輿論應對策略
同志家庭的孩子這麼回答......
「我有一個台灣爸爸,一個法國爸爸,我是台灣人」(跨國同志家庭適用)
「我有兩個媽媽」「我有兩個爸爸」
「我是台灣人,我也會說中文」
「我爸爸是台灣人,我也是台灣人」
「我有兩個媽媽,她們去國外做試管生下我,所以我有外國人的基因」
情境與對話:家有「外國小孩」—同志家庭的實戰經驗
情緒支持:我不要當「外國小孩」—同志家庭的應對原則
閱讀更多
同家會關注同志家庭在日常生活的各方面挑戰,希望提供支持與協助,我們彙整了以上來自同志家庭的經驗談,你也想要分享嗎?歡迎加入社群!或使用同家會免費諮詢服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