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生日是他們的交往紀念日—戎欣的故事
我是戎欣,今年大學四年級,來自台中,我的家庭是同志家庭。我爸是跨性別,不想被叫媽媽或媽咪,從小我會和爸爸一起洗澡,他的胸部有割掉,我就會問「為什麼那裡有疤?」,我爸就會說因為他不想要有大胸部,他也希望更換身份證上的性別,只是媽媽極力阻止,因為她擔心更換證件需要經歷的手術,害怕爸爸提早離開。
我是我爸媽收養的小孩,爸媽在一起34年了,從高中交往到現在感情一直很穩定,30歲的時候他們有車有房,但一直覺得少了什麼,那時候我媽也有去求醫生幫忙,但診所都不方便。有天爸爸認識的一個大哥朋友介紹一間婦產科,剛好有小孩出生但生母沒辦法養育,就問「你們要不要來看看?」,一到診所後,生母有出養意願,我爸媽也很想要養,最後就媒合成功。
跟現在不同,當時的年代對收養沒有太多規範,一切發生得很突然,那天是他們的交往紀念日,兩人慶祝到一半的時候就接到電話,匆匆跑到醫院接小孩,我的生日就是他們的交往紀念日,我覺得這是最特別的事。每年生日的時候,我都要聽媽媽講一遍生日故事,從一歲講到二十歲,怎麼把我從醫院接回來,花了多少時間跑法院辦收養,如何照顧我長大,媽媽講故事的時候讓我覺得整件事情很浪漫,雖然他們會抱怨都不能過交往紀念日了。
家族裡大家都把我當成自己的小孩,阿公過世後,爸爸成為家族的重心,因為家人都不覺得爸媽會有小孩,所以看到我出現的時候,所有人都很開心,我媽媽的妹妹也生了兩個小孩,我們三人從小一起長大,感情非常好。
求學過程中,我沒有遇到歧視的言論,我覺得是因為我的個性是樂天派,我也會先問同學關於同志的看法是什麼。在我成長的過程,同志議題開始發聲,上課老師也會帶到,同學知道我是來自同志家庭不會亂講話,但其實他們也沒什麼好講的,他們是跟我當朋友,又不是跟我的家庭當朋友。我在求學階段沒有因為身為同志家庭受到欺負,反而吸引很多自我認同是同志或好奇的朋友。我也會跟班上氣質比較陰柔的男生變成姐妹,有時候感情上的事情想聽聽看男生的想法,反而更好抒發。
也曾經有人對我說,同志家庭長大的孩子會變成同志,但我覺得對方應該是好奇「我理當有交往對象,但怎麼會是單身」,所以會想要詢問我是不是同志。越長大,我覺得自己越不排斥和同性交往,因為重要的是聊得來、懂我心裡面在想什麼,所以只要有人可以陪伴,性別不重要。
公投期間,我正在念高中,生活周遭吵得滿兇的,上公民課的時候也會帶到,我遇到的老師都滿支持的,因為我們還沒有投票權,但我們都會討論,我的同學會跟我說:「爸媽會同意同志權益,但不希望自己的小孩是同志」
最後看到公投結果「反對同志婚姻適用民法大於同意」的時候,我其實是有點嚇到,因為身邊和學校風氣都是朝正面發展。身邊的人告訴我,政府還是會通過法案,所以不用擔心太多,爸媽說「雖然我們沒辦法適用民法,但我們還是有專法可以締結關係,雙方都有保障」我的心情因此好滿多的。公投時我們家已經在預想之後去登記結婚的事情,那時候覺得登記完,我就可以跟爸爸有法律關係,但後來證實是沒有的,因為我們家是收養,不是血親的。
但其實在我的印象中,爸媽在2007年就已經結婚了,他們舉辦了超大型婚禮,也有登上報紙版面。同婚通過後,我對於爸媽結婚是非常樂見,因為如果爸爸先走的話,那遺產就可以留給我和媽媽(大笑),也是因為他們年紀大了,爸爸有糖尿病,如果需要簽急救或做醫療決定,媽媽卻沒有權利,那會是很恐怖的事情。他們已經講好了放棄無效醫療,但家人們一定會想要不顧一切搶救到底。爸媽結婚後,我們家更成一個小團體,不會被外人的意見左右,甚至影響到我們的想法。
我從小就是被同志包圍長大,對我來說自我認同不是人生很大的事情,他是自然而然的,我是什麼樣的性別、我是什麼樣的性向,好像沒有必要視為一個關卡需要去突破。如果問我想給同志家庭什麼樣的意見,我覺得同志家長可能會想要證明自己的小孩很優秀,但其實不用設定自己的小孩一定要是如何,我覺得只要有愛,有想要付出的心,小孩的成長都是好的,不用擔心太多。
完整收聽戎欣的故事:同志家庭Podcast【大集合!同志家庭的大孩子心聲告白 ft. 戎欣&柏安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