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體投書:被家長與學校下架的「尊重」
台北市龍安國小,因某位家長認為童書《穿裙子的男孩》變相鼓勵男生扮裝,將會影響孩童的身心健康,隨後龍安國小也因為家長的壓力,暫時將該書從圖書館下架,並在校方招開會議後,討論是否重新上架。
透過媒體報導之後,不少網友也質疑家長的推論,紛紛留言表示:難道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在教導孩子橫跨鐵軌嗎?或是在學校談論端午節,就是鼓勵學生學屈原投江自盡嗎?然而,家長除了犯下邏輯謬誤以外,更失去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機會。
《穿裙子的男孩》(The Boy in the Dress)在 2015 年由聯經出版社出版,作者為英國兒童文學家大衛威廉斯 (David Walliams) ,描述一個家庭生活不快樂的 12 歲小男孩,非常喜歡踢足球和時裝設計,他更是學校足球隊的主將,但在有一天穿上裙子上學後,結果卻被逐出足球隊。本書內容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尊重,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,接受別人與自己的不同,學習培養瞭解與同理心。此事件藉由家長膚淺的評論,也顯示出台灣社會對性別充滿了刻板印象。
台灣近幾年討論性少數議題時,不少反同家長往往會用「傳統」作為捍衛歧視言論的說詞,但如果仔細爬梳歷史,往往會發現,傳統並非是反同人士所說的樣貌。以服飾與性別為例,傳統男性穿裙的例子比比皆是,從「衣裳」一詞來看,上身為「衣」,下身為「裳」,而「裳」就是泛指遮蔽下體的衣裙。古籍《易·繫辭》當中記載「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」的字詞,便是指黃帝穿裙子而治理天下,甚至連至聖先師孔子,一樣也是身穿長袍,而非褲裝,如果真的要談傳統,男性穿裙才是王道啊!
服飾與性別關聯牽涉到文化演變,不同時期的社會,有各自偏好的服飾樣貌,可能是出自於當時產業的需求,或是審美觀的影響,服飾與性別的關聯,並非是一成不變的連結,更非真理。現今社會,因為性別刻板印象的影響,為了維護與強化性別秩序,因此人們擁有男性僅能穿褲,女性應當穿裙的偏見。
然而此偏見在國外卻逐漸翻轉,如英國的愛塞特郡的伊斯卡學院,為了因應夏日酷暑,小男孩們開始爭取穿裙子的自由,家長非但沒有跳腳,更是一同站上前線,對抗學校陳舊的規定,爭取平等穿裙的權利,鄰近的日本,部分的中小學校正在引進較不受限性別刻板印象的制服,讓學生可以自由的選擇,不會因為自身的不同被他人所歧視,期待台灣校園也能有翻轉歧視的一天!
原始報導